近日,PingPong的國際高級產(chǎn)品總監(jiān)Richard Zheng接受了PYMNTS的采訪,雙方討論了中美電商購物節(jié)之間的差異。
本文翻譯自PYMNTS.com的
《How Singles Day Gave Rise To China’s Digital Commerce Culture》
大家都愛線上購物
Richard指出,美國電子商務(wù)和社交媒體之間的融合不如中國明顯。
就目前而言,電子商務(wù)和社交媒體之間的融合仍然處于早期階段。對于購物,美國消費者有著非常明確的目的,進入商店——找到商品——然后離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非常高效。而對于社交媒體,他們依然保持著社交的純粹,比如他們會在Facebook、Instagram或Twitter上,關(guān)注評論高中同學(xué)的動態(tài),翻閱好友的照片,并且分享政治觀點等。
反觀國內(nèi)消費者的體驗則有所不同,尤其是在2019年,“快進快出”的購買效率已經(jīng)不是消費者購物體驗的第一優(yōu)先級。
“如果我在微信刷帖子翻照片,看到我祖父可能想要的東西,我可以直接把鏈接推到他的微信上,”Richard表示,“他的賬號不僅有電子錢包,而且直接綁定銀行賬戶,如果他喜歡我的推薦,可以在程序內(nèi)下單購買。”
對于消費者,電商和社交的融合是更好的購物體驗,他們無需從社交APP再跳轉(zhuǎn)到購物平臺才能完成購買。
簡而言之,中國消費者的線上購物體驗是電商與社交的完全融合。Richard提到,登錄電商平臺不再只是購物行為,也成了一種社交行為,例如,在今年的雙十一,消費者需要通過搶樓、蓋樓等小游戲與朋友互動,解鎖優(yōu)惠券和折扣,并且他們會在社群或者小組仔細討論什么時候以及以什么方式購買才更劃算。
就像美國青少年喜歡一起去逛購物中心一樣,中國不同年齡段的消費者也喜歡集體逛街,只是購物場景從實體店拓展到了虛擬店。
當(dāng)然,像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盛典,優(yōu)惠和促銷肯定比平時更豐富和激烈,而消費者會更有動力在這時購物。
把生意做的更大
當(dāng)然, 消費者在24小時內(nèi)創(chuàng)造500億美元的“買買買”,在任何國家任何市場都是不同凡響的大事件。
尤其是對于中國市場,在雙十一出現(xiàn)前,Q4是相對沉寂的淡季,因為中國人更習(xí)慣在新年或者春節(jié)購物。但經(jīng)過十年時間,雙十一讓Q4成了一年中最忙的時候,并且成為整個中國市場的狂歡。今年天貓的交易量峰值達到每秒544,000次,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是2009年首次雙十一的1360倍。
客服
公眾號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