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了亞馬遜一項新的專利申請,該專利描述了一種非接觸式掃描系統(tǒng),以及一種用于獲取用戶手掌原始圖案的掃描儀設備。兩者結合,消費者只需伸出手掌,便可被設備掃描相關生物特征信息進而識別身份并完成支付。
而據知情人士透露,若該技術得以成功落地,亞馬遜或將在其無人便利店Amazon Go中投入使用。一來專利申請上列出的許多發(fā)明者都是Amazon Go的員工,包括一直擔任Amazon Go技術主管和亞馬遜實體零售計劃副總裁的迪利普·庫馬爾;二來無人便利店或許也是該技術最能發(fā)揮自身實力的地方。
事實上,這并非亞馬遜首次嘗試刷手支付。今年9月份便有報道稱亞馬遜正在測試一款代號為Orville的刷手支付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允許擁有亞馬遜Prime帳戶的客戶在商店掃描他們的手并將其關聯(lián)到自己的信用卡或借記卡。
當時,Orville的支付速度僅需0.3秒,識別誤差則為百萬分之一,但亞馬遜的工程師準備在發(fā)布之前將其提高到一億分之一。而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內某刷臉支付設備的識別精度則為99.9%,完成掃描則需要1秒。
若以上數據均屬實,那么相比國內如火如荼的刷臉支付,刷手支付無疑擁有更高的識別精度和更快的支付速度。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刷臉支付還未完全普及便要退居二線為刷手支付讓位?
今年9月份新浪科技所做的一份高科技支付方式調查顯示,指紋支付以9.9萬票51.9%的支持率力壓刷臉支付等方式,成為最受網友喜愛的支付方式。其次便是二維碼支付以5.2萬的票數獲得27.0%的支持率。由此可見,相較于刷臉、刷手等支付方式,偏傳統(tǒng)的指紋、二維碼等方式更受網友信賴。
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首先,從某些方面看來,二維碼等支付方式在安全性上要比刷臉等高出許多,刷臉或者刷手支付均需要采集生物特征信息,一旦出現信息泄露或公司監(jiān)管不嚴等情況,將有可能出現重大的隱私泄露事故,還可能會對用戶的賬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其次,二維碼等支付方式在國內已使用多年,技術上早已成熟。識別精度也要遠遠高出新興支付技術。
由此可見,無論是刷臉支付還是刷手支付,這二者還未到達需要針鋒相對的地步。畢竟在發(fā)展初期,“一致對外”才是硬道理。通過加強安全性能解除用戶對信息泄露等情況的擔憂,并進一步提升識別精度,早日實現技術成熟才能贏得市場的大規(guī)模領先。

那么拋開傳統(tǒng)支付方式,刷臉支付在國內風生水起的同時,亞馬遜卻為何沒有傳出相關的研發(fā)消息,反而是在刷手支付領域大做文章?
這或許便與美國用戶的“習慣”有關了。有分析指出,鑒于刷臉支付所采用的人臉識別技術面臨著一些爭議,亞馬遜似乎并不會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而部分美國人雖然不愿意通過刷臉支付,但用指紋或是手掌來完成支付,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同時,截至目前,美國已有包括舊金山、奧克蘭等在內的多個城市通過政府決議,禁止應用人臉識別技術,這無疑也是給刷臉支付直接宣判了死刑。
此次亞馬遜再度攜刷手支付而來,也將再次為支付領域注入活力。而國內傳統(tǒng)支付為主、刷臉支付高速發(fā)展的狀況在短時間內應該也不會有太大改變。面臨著刷手支付的來勢洶洶,未來何種支付方式將被主流社會所認可,還是要交給時間考證。
(來源:電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