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小編在知乎看到一篇帖子——“在亞馬遜公司工作是一番怎樣的體驗?因為西雅圖總部這里amazon的中國人已經(jīng)太多,上知乎的也不在少數(shù),還是盡量避免不要的麻煩。主要說說碼農唄,別的我也不清楚了。和北美其他幾家大公司(Google, Microsoft, Facebook) 比起來,Amazon算是比較辛苦的,百分之九十的組都要oncall,BP機一響就要隨時爬起來工作。
每層半個小時沒回應的就會往上一層繼續(xù)傳遞,從SDE,到manager,senior manager,director一直往上。不on call的時候,工作量也是明顯高于其它公司的,微軟的朋友跟我說他們每年review的時候,員工對work and life balance都非常滿意,因為他們只有l(wèi)ife,沒有work。就是因為這點,好多亞馬遜的員工都跳槽去微軟了。雖然小編之前一直吐槽亞馬遜,但這絲毫沒有成為影響他成功的絆腳石,亞馬遜仍然是美國繼蘋果之后第二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且發(fā)展后勁十足。上星期在寧波舉行的賣家峰會,還向中國賣家發(fā)布了兩個新的站點:中東和印度。人流量1萬+的亞馬遜賣家峰會,向我們透露出什么風向?
在亞馬遜工作,員工首先面臨的就是超高的工作強度。一個員工如果每周工作低于80小時,就會成為同事中的異類和眾矢之的。即使周末,員工也要回公司開會,深夜與節(jié)假日都要隨時候命,甚至是在復活節(jié)和感恩節(jié)這樣的重要節(jié)日,也經(jīng)常需要參加冗長的電話會議。亞馬遜鼓勵員工長時間的工作和加班,郵件經(jīng)常過了午夜才發(fā)出,如果沒及時回復,將很快收到追問短信。相比辦公室的白領工作強度,亞馬遜倉庫的藍領工人,甚至沒有時間去上廁所。于是乎,每每在亞馬遜旺季的到來之際,我們總會看到亞馬遜員工罷工,上街抗議游行的頭條新聞。
這讓小編不禁想起社會關于對亞馬遜冷血文化的評價:殘酷然而充滿力量。與很多科技巨頭相比,亞馬遜的薪資,也只是行業(yè)平均水平,福利卻堪稱最差:沒有免費的午餐和大巴,咖啡出了名的難喝,上班停車費也需要自己交,新員工入職時發(fā)放的電腦包,離職時也要原封不動的交給公司。超強的工作壓力、嚴苛的制度、冷血的文化、一般水準的薪水,這無論如何看起來也不像一家好公司。
但亞馬遜并沒有因為招聘不到員工而崩盤,而是在非議中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大——從2014年至今,亞馬遜股價翻了5倍多,員工數(shù)量僅2016-2017年就增加了25萬,期間貝索斯還登頂世界首富。不得不承認,亞馬遜的企業(yè)管理方針,備受爭議,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給它帶來了成功。對于公司讓員工感到壓力的高標準要求(第7條Insist on the Highest Standards 最高標準——要有近乎嚴苛的高標準,即使在很多人看來可能高得不可理喻)。貝索斯認為,高標準能讓公司實時滿足消費者不斷提升的期望,而且還有其他諸多好處。很多亞馬遜的員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他們之所以喜歡亞馬遜,恰恰是因為亞馬遜使他們超越了自己所認為的極限。
而亞馬遜的員工也因此很受行業(yè)追捧,Google等公司都喜歡招聘前亞馬遜員工,因為這些人工作都非常努力。就像阿里的江湖氣息一樣,亞馬遜也有自己的冷血文化,這背后都有著獨屬于自己企業(yè)核心的價值觀,與很多將宣言的哲學理念變成模糊的陳腔濫調的公司不同,正是這種價值觀,支撐了企業(yè)的正常運作?;蛟S正如《紐約時報》的文章所言,亞馬遜也許很特別,但它并沒有人們口中的那么怪異,它是科技界的創(chuàng)新先鋒:更靈活、更高效,但是卻更加嚴厲,也更加不寬容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