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以來常聽到有賣家唉聲嘆氣的感慨現(xiàn)在的錢是越來越不好賺了,小編整理了一下賣家的說法,發(fā)現(xiàn)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就是推廣運營的成本上升了很多,造成產品利潤空降降低,收益減少。

1.流量難,難于上青天
風水輪流轉,2012年-2016年算是跨境電商的紅利期,由于普及面還不廣,平臺上的中國賣家數(shù)量還不是很多,競爭并不激烈,只要稍微有點眼光能找到還不錯的產品,基本上都能在電商平臺上大撈一筆,各位老板都在悶聲發(fā)大財。而從2017年開始,大批中國賣家瘋狂涌入跨境電商行業(yè),不僅通過各種黑科技傷害了平臺信任,也分走了大批的流量,賣家們愈發(fā)感覺到流量的獲取變得困難了起來。
前幾年的亞馬遜廣告,一般出價都不會太高,就能夠獲得足夠支撐店鋪的流量了,一個月下來,廣告費可能也就幾百美金,而現(xiàn)在,廣告費簡直就是天價,一個關鍵詞的廣告開到2.5-5美金,甚至更高,這樣一個月下來的廣告費甚至多達一兩千美金,而大幅上漲的廣告費甚至無法獲得與以前相同的流量,這一切的根源就是過多的平臺賣家。
亞馬遜網站的流量是在穩(wěn)定中緩慢增長的,也就是說在一段時間內,這個流量總數(shù)基本上是趨于靜止的,而賣家的總數(shù)卻是不斷在增加的,數(shù)百萬的賣家為了在跨境平臺上獲利都使出了自己的法寶,提供好的產品和服務給客戶,這就造成,國外的買家沒有以前好忽悠了。
這其實是市場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供應者之間的競爭往往能給買家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期間造成的成本上升也都屬于正?,F(xiàn)象,這段時間還不知道要持續(xù)多久,對跨境賣家來說,目前的苦日子暫時還看不到盡頭。
2.測評難,測評人都去哪兒了?
最近有很多新聞是關于Facebook泄露隱私的問題,這意味著Facebook的用戶會進一步面臨信任危機,對跨境電商賣家來說,facebook的這種行為也傷害了大部分賣家的利益。
2018年底,大批facebook測評群組被就地解散,無數(shù)賣家都在哀嚎,以后的測評還怎么做!事實上這不是facebook第一次這樣做,從2017年開始,亞馬遜和facebook就開始親密無間的開展了一系列合作,包括官方人員的釣魚執(zhí)法,封禁賣家測評賬戶,買家賬戶等行為,這一切都使得賣家的評論獲取難度直線上升。
亞馬遜平臺為了鼓勵賣家從正規(guī)渠道獲取評論也有一系列的政策,如早期評論人計劃,vine voice計劃等,希望賣家不要再通過facebook尋求測評,但可惜都不盡如人意。
亞馬遜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但這些計劃都對產品的要求很高,要求賣家要有強大的選品能力,然而,這樣的能力正好是大多數(shù)賣家所缺少的,走正規(guī)途徑得到的評論不僅數(shù)量沒法保證,還有可能帶來差評,這樣的渠道怎么看都不如自己找測評人好用。
賣家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往往更樂于私下聯(lián)系用戶進行購買測評,但facebook上面的亞馬遜用戶數(shù)量是有限的,且由于平臺政策限制,同一個用戶在一段時間內能留的評價是有限的,因此,為了爭奪這些優(yōu)質的買家,賣家之間又展開了新一輪的競爭。為了吸引測評人的注意,漸漸的有賣家開始為產品提供傭金測評,然后這個傭金就越變越高,從2美金到5美金到10美金,甚至有的測評傭金比產品本身的價格還高,這一部分的費用累積下來,同樣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的盈利空間。
3.差評多,差評怎么這么多?
在上文中提到過買家沒有以前好忽悠了,這不僅僅表現(xiàn)在買家的產品的要求變高了,更表現(xiàn)在買家開始學會利用手里的權利為自己獲取利益了。
在相關的一些文章中,我有明確提到過,亞馬遜這類的電商平臺是用戶導向性的,用戶的每一個真實評價對亞馬遜來說都具有很高的權重,隨著亞馬遜算法的不斷更新,平臺甚至對不同的用戶賦予了不同的權重,這就造成賣家辛辛苦苦刷的5、6個好評都比不上一個差評的情況,為了刪掉或改掉這個差評,賣家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和好處和買家進行協(xié)商。
這樣的過程中,可能就有一些聰明的買家學會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去撈這樣一筆外快,他們故意給差評,然后等賣家聯(lián)系自己,或者主動聯(lián)系賣家,義正言辭的要求賣家給自己補償,或是免費的產品,或是免費的折扣,或是全部退款,而這樣的買家數(shù)量過多就會造成賣家很難維持listing的評分和銷量。
這就需要賣家采用更多的方法去聯(lián)系買家,刪除差評,這部分的支出同樣不容小覷。而更可怕的是,賣家之間的惡性競爭也會造成差評數(shù)量的增加,這無疑是在火上澆油。
總結
以上提到的三點都是跨境賣家們近期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隨著市場的逐漸發(fā)展,必然會出現(xiàn)一個大批的淘汰過程,2018年的大洗牌也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部分,為了應對未來更加嚴峻的經濟狀況,跨境賣家們需要努力提升自己應對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