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客戶提出的要求我們無法滿足時,大家一般的做法是怎樣的?
【客戶是一家海外零售商超,之前一直做大家電,但由于市場競爭激烈,想增加小家電品類。你在展會見到一家小家電供應商,感覺各方面還可以,但是:
1.供應商要求MOQ是1*20GP,但客戶只想買100臺測試一下。
2.供應商說市場已經(jīng)被其他客戶包銷了,不能賣給你。
3.供應商說他們只對接海外客戶,不對接貿(mào)易商。
請任選一個場景,以roleplay的形式,演繹你將如何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這三個選項都帶有沖突。因此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情況:大家在分組訓練時的音量,遠遠超過了獲客訓練與銷售訓練那兩場。其中不乏有站起來甚至拍桌子的同事,竭盡全力想要說服對方。
但很遺憾,這種做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人是不可能被別人說服的,人只能被自己說服。
于是,盡管“供應商”百般解釋這是公司的政策實在沒有辦法;“采購”想方設法給“供應商”畫大餅說你要看重未來的合作......其實一點用都沒有,對方根本聽不進去。而且,即使聽進去了也沒用,你覺得對方到底是故意給你設障礙不想跟你合作,還是公司的現(xiàn)實情況就是如此,他也很無奈呢?
大多數(shù)情況下,答案其實是后者。尤其當對方的職務并不高時。以我個人為例,我在打工那個年代,哪知道什么叫因地制宜,哪知道企業(yè)不同時期需要的東西不同(訂單多時肯定追求利潤和更大數(shù)量的訂單。但工廠缺單時哪還管什么MOQ,有單就得接),都是上司告訴我MOQ=1*20GP,我就死板地以為低于20GP的訂單公司不會接。
這也意味著,從達到目的的角度,我們其實沒必要多費口舌嘗試通過嘴皮子讓對方妥協(xié),而是要換一種思路:
1.確認對方的個人傾向。
2.了解對方的真實原因。
3.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4.適當做些讓步與交換。
以MOQ不達標為例。當時我和一位同事對練,我依次提出了如下問題:
“根據(jù)我剛才的自我介紹,我想我們應該是貴公司期望中有價值的目標客戶是吧?”(確認對方的認知與傾向,到底想不想跟我們合作)
“MOQ的限制其實并非你對我的限制,而是上游物料的限制,請問我的理解對嗎?”(將原本你我之間的沖突,變成你我雙方共同的“敵人”)
“假如我的理解正確,那如果我能解決物料的問題,是不是就不會有MOQ的限制呢?”(譬如我自己解決電線電纜插頭紙箱等,幫助對方解決問題=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畢竟是測試訂單,價格不是我的第一訴求。假如有需要,我也可以拿價格交換MOQ,這樣你對公司也好交代,對吧?”(把不重要的東西交換出去)
綜合上述,談判其實并不是嘴上文章,而是解決問題,消除沖突,相互妥協(xié),實現(xiàn)共贏。尤其是,消除對方大腦中的反抗機制,將他變成我們的“自己人”。
每個人都希望體現(xiàn)出自己與眾不同且獨立思考的一面,反抗機制就是其突出表現(xiàn)。
所謂反抗機制,簡單來說就是“杠”。無論別人說什么,都會不自覺地想要反對什么。尤其當這個人的社會地位低于自己時更是如此。
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人性。
沒有人喜歡被改變,沒有人喜歡被說服。原因就在于假如這種改變并非“我自己想要改”,許多人會將“被說服”等同于“被打敗”,認為一旦我被你說服我就輸了。
這就是為什么在實際的商業(yè)場景里,我們和客戶的許多溝通都會無疾而終。
客戶說:“你價格太高了?!?/p>
我們的做法往往是什么?
“不,我們的價格一點都不高。你看......”此時我們大腦里面的反抗機制開始起作用了,然后意圖說服客戶接受我們價格。
而且表面上,我們似乎是在反駁價格這件事,可是在客戶看來,他會認為我們在反駁是他的觀點,以及他這個人。
于是,“你的價格明明就是比別人高,你這個人太壞了,睜著眼睛說瞎話。”客戶的反抗機制也開始起作用了,甚至開始懷疑起我們的專業(yè)或者人品。
結果,一次溝通變成了一場辯論賽,雙方都在各說各話,最終不歡而散。
所以,這種不叫說服,而是說教。
真正的說服是引導別人自己意識到問題,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強加觀點。
當客戶說“你價格太高了”時,假如我們換一個角度:
“您說的對,我們的價格相比一些同行確實比較高?!笔紫?,肯定客戶的觀點。
“我們也有其他客戶抱怨過這一點?!逼浯?,讓客戶知道他并不孤獨。這一點,主要用于后期當客戶意識到自己犯錯了時,不至于感到尷尬。
“后來我和他們一起分析了成本和性能后,他們也理解了我們價格高的原因,以及其必要性?!痹俅?,教育的是其他客戶,而不是他。
“您看,我是不是可以拿到您對比那家產(chǎn)品的信息,然后再幫您參謀參謀?”最后,提出我們的訴求,而且使用的是“我需要”而不是“你應該”的句式。
在與客戶的溝通過程中,我們往往習慣于使用would you please的句式。
你能不能回一下我的郵件?
你能不能發(fā)采購計劃給我?
你能不能告訴我什么時候付款?
表面上這是一種請求,但實質(zhì)上不過是禮貌一些的要求,焦點和壓力在“你”身上。在反抗機制的情況下,對方往往會覺得“我為什么非得跟著你的要求做?對我有什么好處”。
但假如稍微換一種句式,變成may I。
我有沒有可能在明天內(nèi)收到你的回郵,因為你的反饋對我真的很重要。
我有沒有可能盡早收到你的采購計劃,因為著急跟配件供應商鎖價格。
我有沒有可能在本周內(nèi)收到尾款,工廠當前的現(xiàn)金流壓力真的特別大。
在這種情況下,焦點在“我”身上,信息接收方有選項,無論做與不做都不會感覺到壓力。而且假如他做了,會覺得在“do you a favor”,至少他會有心理獲得感。
當然了,上述話術并不是萬能公式,只不過從人性的角度提高我們與客戶更好進行溝通的概率罷了。但對于普遍直男/直女的外貿(mào)從業(yè)人員來說,這一點提高,或許已經(jīng)足夠帶來可觀的變化。
更多外貿(mào)干貨知識去,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外貿(mào)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