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數據的時代,感受是一個很難形容的東西,它遠遠比數據更有意義,但是卻很難準確的描述,就好比,人和人的第一印象,像相親一樣。
你很難用你月薪多少,幾套房子,幾臺車子來準確的概括。

但是當你的年齡大了,成了30以上的剩女。很多時候,你就不得不去量化這些指標了,也就是說這是一個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同樣的,在你自己的業(yè)務上,其實也是可以完整的套用,在經濟環(huán)境好的時候,你就可以靠自己的第一印象,靠自己的感受去做。但是當環(huán)境不好,經濟衰退的時候,我們就不得不現實一些了。要學會用數據去量化這些,不然你就會被淘汰,就像30歲之后的女人一樣,(只是舉例子,不要太認真)。
做獨立網站的朋友應該會了解一個IP,pv,uv啥的指標,大概的就是每天有多少人進入了你的網站,看了哪些頁面,最后成交率多少,店鋪的同學會更幸福,這些東西平臺一般都會幫你做好了,因為他要讓你投放廣告,所以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多差,對于平臺來說很重要。這些數據也是一個運營的人非??粗氐?。但是要說把它分析到多好,這個很難。
那我們說來說去,要講一個什么呢?
還是老問題,流量有多貴的問題。做電商的,國內的朋友了解一些吧,一個瀏覽幾十塊人民幣很正常了。你看國外的流量 ,質量可能更高,但是價格也不便宜。那如果你按照店鋪每天進入的人流量來算,2000個訪問量,你要付出多少真金白銀。也許有人沒算過賬,總覺得都是免費來的流量。其實不然的,要知道上帝每給你一樣東西,都暗中標好的價格的。好比咱們淘寶開店,雖然那些人是免費搜索來的人,你覺得沒有為淘寶付出什么,其實真的是這樣的嗎?這就和咱們老百姓感覺從來沒交過稅是一個道理。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平臺之外的引流了。
沒流量,太貴,不賺錢。僅此而已。
我們不是要講社交平臺多好,便宜。而是算一筆賬給你聽一下。拋開流量質量不談,數量來說,社交的流量才算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流量,(第一大的是pronhub類)搜索的流量質量會高很多,但是其實量很小的。為什么facebook,騰訊廣點通廣告轉化率不高呢?其實這是沒辦法的,就和抖音,youtube,快手等流量一樣的。留存率非常尷尬。但是這也確實是我們裸眼所見的最直觀的。
相反,咱們的微信公眾號的流量的確質量一流,這也是為啥投放公眾號軟文已經變成了業(yè)界不可缺少的,還有就是QQ群,微信群的定向廣告。效果可以和搜索引擎競價相媲美了。你隨便去訪問幾個投放過廣告的人,你都會得到這樣的答案,不是信口胡說的。
其實你有類推的辦法,一下就可以找到對標的產品。QQ群其實就和facebook小組是一樣的,雖然也有很多廣告號,垃圾,死號,但是不能撼動它本身的集中特性,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做QQ群發(fā)的還是有效果(只是不那么強了)香港臺灣做group po文的人那么多。直播算一個另類,畢竟國內做直播帶貨,或者淘寶直播也已經很有影響了。
其次就是公共主頁,很多人沒有仔細去研究,或者說它本身沒有足夠的數據量去研究,就像我之前講過的,一個網站每天50個訪問量,你研究一年也沒啥結果。如果你有1000或5000個ip,你隨便一研究心得體會都足以寫一本SEO圖書了。
公共主頁的轉化率 也是非常高的,和微信公眾號差不了多少,積累程度也相當不錯。雖然你看國內外貿電商的公共主頁基本都不雜的,包括那些頭部公司。那是因為大家的認知問題,把它當作一個企業(yè)微博在干。
然后這些東西可大可小,要真正的操作好,要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太高了。所以降維打法就是一對一的加人,發(fā)消息(不一定是廣告)比較適合廣大的人民群眾。你仔細研究一下淘寶也好,最早一批站長也好,甚至是徽商也好。其實發(fā)展的歷程和打法,都是這樣的。入門低,容易判斷,立竿見影,能做不能做,立見分曉。不像其他的,你先搞一堆準備事項,突然發(fā)現這條路走不通。奇虎難下。
我還是舉臺灣市場的賣減肥產品的,目標人群,臺灣20-40歲的,女性。就這個標準,挨著去加好友,發(fā)布消息,然后通過平臺成交。別人做得相當不錯,幾十號人,利潤也高。每天消耗的號也不少,單號(3000-5000好友)成本2000元左右都可以收購。你可以想象能產生多少收益。加上人工成本,也就是說每個號產生的收益5000人民幣以上才有利潤。當然實際的利潤大概在1萬左右,以一單利潤300-500塊。那么就要成交20單左右。你再算一下轉化率也就在百分之一左右。這也大概可以和競價廣告匹配。
當你把投入產出比,轉化率這些核算出來。你就和那些做黑五類競價的人是一樣的,就是一個公式而已,不斷的優(yōu)化,不斷的加大投入,僅此而已。然后你會發(fā)現,臺南區(qū),和桃園區(qū)他們的轉化率是不一樣的,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集中某一個區(qū),只加這個區(qū)的用戶。這樣你的轉化率又將進一步的提升,產出比就高了。如果你是做過google 競價廣告的,你對這個應該駕輕就熟了。核心從來沒有變過,只是方式的演變而已,你實體店找鋪面,找口岸不一個道理嗎?口岸好,其實就是流量好,有些產品賣得好,有些產品賣不好,那就是轉化率的問題。
數據不會騙人,就像你銀行賬戶的余額一樣。
(來源:我是獵刀手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