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印度好:人口大國、市場潛力巨大、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下一個中國。但是,談及和印度買家做生意,十個外貿(mào)人九個扶額。那么,這究竟是一種什么體驗呢?

對待印度客戶,外貿(mào)人間流傳著“渣男十二字經(jīng)”:不主動、不拒絕、不承認、先給錢。
甚至延伸出一張梗圖:

印度是一個評價兩極分化的國家。
● 說起印度,有人侃侃而談:人口大國、市場潛力巨大、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下一個中國。
● 談及和印度買家做生意,十個外貿(mào)人九個扶額。那么,這究竟是一種什么體驗呢?
文末附有最新的中國對印出口榜單,記得看到最后哦~
一、永遠追求cheapest price
外貿(mào)人August訴苦,和印度客戶合作簡直像被扒了層皮:“他又來給我說別人的報價便宜了一毛錢,他的量如果真能拿到這個價格,只能說同行比較喜歡做慈善!那他去找別人吧?!?/p>
August已經(jīng)和這個客戶討價還價很久了。對方非常能聊,應該是問了所有能找到的供應商,挨個磨價格。真的是“磨”,5分錢5分錢地砍價,一步步試探。

August絕對不是個例,做這個市場的朋友都知道,大多數(shù)印度買家只認價格,產(chǎn)品質(zhì)量倒是其次,更遑論對供應商有品牌忠誠度。
在印地語中,這叫做“Paisa Vasool”(物有所值),意思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已經(jīng)花費的錢,獲得滿足感,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樂趣。這就是為什么有的印度人喜歡“反復試探 得寸進尺”的原因。

除了反復砍價,恨不得拿到原材料成本價外,還有一些常見套路。
● 虛報訂單量壓價。張口就是“我要買三萬個”,報價后變成了“這個價格先賣我100個試試水”。
● 占小便宜 。社媒平臺有個提問:為什么印度人總能很坦然地向別人索要東西?有拿大單吊你,要求免費樣品還要你掏運費的;有還沒成單,就要求報銷酒店機票的;有張口就要商業(yè)機密,想踢開供應商自己做的。
● 售后找茬要賠償 。“上次的中間商交錢可爽快了。交貨后,各種挑剔細節(jié)。告訴他可以遠程調(diào)試機器,就是不配合,只想要賠償。最后把終端客戶逼急了,直接找到我們,兩個小時就調(diào)試好了?!?br/>
二、全款沒到賬,什么都是空談
先講個有名的小故事。
2007年,沃達豐計劃收購一家印度電信公司的母公司,因其母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按當時印度法律可免稅。
在試圖強行收稅失敗后,印度議會現(xiàn)改《所得稅法》,要求間接轉(zhuǎn)讓印度公司股權(quán)也要納稅,還打破了“法不及溯往”的常識,專門規(guī)定可向前追溯50年,罰款從20億升至50億美元。
以前的我要遵循現(xiàn)在的法律?沃達豐自然不服氣,官司從2007年打到2020年,從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打到國際仲裁。最后,企業(yè)雖然贏了,但也損失慘重。

印度有個綽號叫“外資墳場”,從外國的沃爾瑪、可口可樂、亞馬遜、諾基亞、三星、凱恩能源,到中國的OPPO、華為、小米,通通經(jīng)歷過“先養(yǎng)肥再下手”。
政府層面尚且如此操作,更遑論普通印度商人呢?國際巨頭尚且吃虧,更何況普通中國外貿(mào)商人呢?

部分印度人,在不講信用方面,非常講信用。
小編總結(jié)了一些血淚教訓:
● 即使簽字畫了押的合同,也能從一些條款中找出點麻煩,以此要求增加附加條款。
● 付款總是不按規(guī)定期限,問就是遙遙無期的tomorrow,逼急了不回消息就硬拖。
● 2018年做過一個印度客戶,要發(fā)貨了說不要了,一個柜的貨全廢了,庫存到現(xiàn)在還沒消化掉。
● 貨都到印度港口了,客戶突然要求降價20%,不降價就棄貨。都是訂制品,只能捏著鼻子認栽。
● 遇到一個印度客戶,每次都收到全款,以為自己走運了。結(jié)果建立信任后,來了一把大的,要求提前發(fā)貨,收貨后就翻臉,差點賠掉底褲。
小編重申一下,此文并不涉及任何歧視,所有案例均來自外貿(mào)人真實分享。一個國家總有優(yōu)質(zhì)客戶,一定有人在印度賺到了錢,只是記得堅守原則:要低價量就要大,做定制收夠定金,發(fā)貨前付清全款。
最后,附上“1-10月,中國對印度出口商品TOP20榜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