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商的領域,流量為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而很多跨境電商的從業(yè)者的目光,一直只有平臺流量,平臺的流量增長和開發(fā)已經趨于飽和,最簡單的案例就是平臺的自然流量越來越少,而付費流量越來越貴,實際的轉化效果也越來越差
平臺的流量都是控制在大型的流量供應商,國內有BATJ,國外有谷歌,fb等,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者都在平臺內,在平臺制定的規(guī)則下,艱難的獲取流量
而據統(tǒng)計,天貓有百分之80的流量是控制在20%的頭部賣家手里,剩下20%的流量,由各行的小賣家來廝殺,其他平臺數據類似,可想而知小賣家的生存環(huán)境如何
很多人不敢去嘗試站外的引流,認為站外的引流不精準,而且耗時間,耗資源,但在平臺內,你的流量,是你在用,你的競爭對手也在用,甚至你同一個店鋪內相似的產品,要多次重復的購買同一個客戶的流量(推新品,就是得重新引流)
那為何我們不把所引的流量,蓄起來,經營起來
出于這樣的思路(其實并不新鮮,國內的微商已經證明了這點),它們的流量入口都是哪些呢?
來源于各大流量聚集地,例如抖音,今日頭條,還有一些自媒體平臺,更粗暴的是,加人
將微信定位到線下的不同位置,例如,高校,寫字樓,然后用軟件瘋狂的加人
很多人質疑這樣的粗暴方式,認為不夠精準,但是事實表明,當你的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比如,每天10萬人,再通過微信朋友圈發(fā)布高價值內容進行洗粉,還是能留下大批的精準客戶
很多人引來了流量,但是不經營,當然粉絲就變成了死粉,變得沒有價值
那么國際上呢,國際上大平臺有 facebook, ins,whatsapp
我們同樣可以用這種方式來粗暴的引流,洗粉
舉一個facebook的案例
我們首先建立了一個facebook的宣傳頁

然后每天通過發(fā)布產品信息,注意,是產品信息,而不是很高質量的內容,因為這樣操作是為了初步引粉,為的是量
這是這個賬戶發(fā)布的一則產品信息,帶來了一些粉絲的關注,并且有直接的詢盤
那么每天發(fā)布呢,一年呢?

有的人可能會質疑,每天才那么點人關注和互動,要做到什么時候
但是他們忽略了一點,這僅僅是一個賬戶,而且用的是最簡單的內容吸引來的粉絲
如果是1萬個賬戶呢?不要認為不可能
如果一萬個賬戶,每天發(fā)布一則信息,可以吸引10個人來關注,那就是每天有10萬粉進來
如果我們用主號,建立一個群組(大家知道facebook的群組,是可以建幾十萬人的這種群)
然后留下群組信息,引導每個賬戶上的人加入到群組里,想想是多嚇人的數字

可能這個操作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那是因為沒有好的工具
相信大家知道微信有群控工具,而facebook,ins,whatsapp 也是有群控工具的
目前我們已經開始做第一批流量來清亞馬遜的庫存,流量池從一開始的幾千,到現在接近40萬,已經可以滿足我們站外的一些基本需求,偶爾還能幫友商也清清庫存

作為營銷人,有一句話:流量在哪里,就去哪里挖
具體的操作效果,暫時還不能在網絡公開,只做一個方向梳理
有啟發(fā)的,歡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