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在過去的2019年,私域流量這個詞突然爆火,并成為眾多跨境電商大賣開始踐行的策略之一,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互聯(lián)網(wǎng)流量增長乏力,從流量紅利時代開始轉(zhuǎn)入存量時代,因此,挖掘老用戶的價值就成為大家的共識。
私域流量,即可以多次利用,迭代營銷的流量。
在國內(nèi)私域通常的呈現(xiàn)形式是個人微信號、微信群、小程序或自主APP,在國外可以利用facebook,insgtagram、youtube、Pinterest等建立群組。
事實上,平臺紅利期已過,以亞馬遜為例,雖然平臺總流量巨大,一個熱門站點單月流量能達到20億+。但是與前些年相比,賣家想要獲取和留存想等價的有效流量,可能需要不斷打折,促銷,搞活動,做競價,這是緣于目前平臺目前流量相對平穩(wěn),而隨著更多的賣家進入,平臺已經(jīng)從流量紅利時代轉(zhuǎn)入流量存量時代。
而面對這種局面,于賣家而言,建立私域流量,可以保證更好的觸達用戶,從而增加用戶忠誠度和黏度,實現(xiàn)多次轉(zhuǎn)化和反復消費,這種策略在流量存量時代顯得至關重要。
那么,跨境賣家又該如何建立私域流量?首先需要弄清楚消費者社交屬性和消費習慣。
消費者是分散的,社區(qū)化的,不再只一種社交方式,不再只一種購物渠道,他們會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選擇進入不同的社區(qū),加入與自己價值觀同頻的社群,參與熱愛的比賽與活動。
喜歡運動美妝分享的人,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在insgtagram、youtube、Pinterest,包括facebook,因為愛曬、喜歡閱讀的人,或者游戲類軟件類電子類用戶,普遍會在一些本領域?qū)I(yè)的論壇、博客和問答社區(qū),例如gamasutra.com、Stack
Overflow。如果是年輕人,可能更喜歡Snapchat、tiktok。
如中國的微信,在歐美日韓,每個地區(qū)都會有一兩個空氣土壤般存在的全民社交應用,比如歐美的facebook、instagram,西班牙的tuenti,韓國的LINE,法國的Adopte
un
mec等。對于大部分中國賣家而言,最容易的操作,就是先從facebook、instagram等幾個歐美全民社交應用入手,基本可以覆蓋80%歐美日網(wǎng)民。另外,他們每天都可能會去“搜索”或“問答”,所以google也是個不錯的渠道。
目前私域流量的玩法通常有以下兩種 :
1、自建流量賬號
通常適用于銷售端,這種顧客群體較為廣泛,適合注重性價比、高頻次購物的消費品。通常是一對多。
這個方式非常適合小品牌,品牌建立初期以幫助早期用戶理解品牌,實現(xiàn)轉(zhuǎn)化。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開通賬號就瘋狂加人,然后迫不及待的放自家產(chǎn)品信息,各種deal或者sale,并且要給自己立一個和產(chǎn)品相關的個人人設,前期需要進行維護培養(yǎng),例如,你是賣寵物周邊的,那人群定位就是養(yǎng)寵物的人,賬號人設就可以定位為“有趣有愛的寵物控”,賬號內(nèi)容就可以定位為“有趣、有愛的寵萌日?!薄?/p>
2、話題引導者
適合有非常明顯特征的消費群體的類目/品牌,這個群體具有共性需求且組群意愿高的特點,如“專業(yè)性/生活方式”的品類。
更類似于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個人IP,打造自己的kol,類似“網(wǎng)紅”;如何打造,精心準備行業(yè)領域內(nèi)的“干貨”“專業(yè)分析”等內(nèi)容,最好是由對行業(yè)了解較深或者比較專業(yè)的人來負責輸出內(nèi)容,如果實在沒有,那么網(wǎng)絡上其實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英文不好也沒關系,可以利用翻譯軟件來完成。
自建IP的一個好處是,獲取到的粉絲精準,一旦有了粉絲基礎,后期受益無窮,流量邊際成本趨向于0。但問題點是時間較長,正常1-3個月能起量,關鍵是要看你有沒有堅持發(fā)內(nèi)容、做活動。
上面列舉了很多私域流量的好處,但它也藏著許多隱形的盲點。
建立個人號、做社群……這些事都不難,難的是如何在不干擾用戶的基礎上,真正在用戶的身邊提供服務?私域其實是長期關系的培養(yǎng)。這是一個需要極大「線上情商」的工作,把用戶當朋友一樣去維護。私域運營看似簡單,但其實非常需要懂得平衡,就像品牌和增長之間細微的平衡一樣。
如今跨境電商行業(yè)已經(jīng)度過了野蠻生長的時代,如何利用各種線上社區(qū)、平臺,來打造自己的流量池,利用好流量池,是跨境電商運營人員需要深度思考的,而且私域流量即便建立起來了,也并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了,說到底一個模式玩的人多了,對于用戶還是會有很大的干擾。
那么到那個時候我們又該如何獲取新的流量呢?我想這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