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比例,這是個不好下定論的問題。這里涉及到制定的目標、產品的生命周期、推廣所處周期等問題。廣告是保護費,不交保護費還想賺錢,除非是超級爆款或者是超級冷門的產品,單靠自然流量就能活。前期廣告能做到不超過毛利就已經(jīng)算成功了,畢竟新listing很難打過老listing。如果降價能帶來更多的單量和利潤,那直接降好了。積累了review后,此時廣告轉化也上來了,就需要考慮廣告的盈利了。最后就是控制廣告費用的占比,光盯著acos和廣告單比例沒有太大意義。個人經(jīng)驗,一般情況下,前期自然單比例是要低于廣告單的,后期就要靠自然單了。
對于白帽來說,我覺得存在一個矛盾。就是積累了review后才能帶來更多的銷量和利潤,前期沒有權重沒有review的情況下,即使開足廣告那流量也是少的。而積累review的過程中,新賣家的進場逐漸導致價格戰(zhàn),產品好不容易推起來了,結果一算市場價沒利潤了。既要白帽,又要縮短積累review的時間,這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大家嗤之以鼻的“螺旋”算是一種方案,但是會加劇價格戰(zhàn)。另一種方案則是創(chuàng)新,說來簡單,實操可太難了。還有種方案是依賴站外,這就需要比較強大的站外資源了,F(xiàn)B折扣就算了吧,這里所指的是做站外內容和持續(xù)的引流,有點偏向獨立站的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