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貿(mào)易中,“寫在紙上的條款”比“聊得很開心”更重要。尤其對中小外貿(mào)企業(yè)來說,一份合同簽得是否專業(yè),直接決定了能不能收錢、出了問題誰擔責、付款是否安全及時。
今天,我們從外貿(mào)合同中最關鍵的六大要素出發(fā),帶你一一拆解,幫助你在未來簽合同時有據(jù)可依,不被吃虧。
一、價格條款:別只談“多少錢”,要明確“價格類型”
很多新手外貿(mào)人在談單時只報一個數(shù)字,卻忽略了背后的價格邏輯,導致客戶理解有誤或故意鉆空。
建議明確:
易踩坑:
二、付款方式:收款保障的第一道防線
外貿(mào)付款方式常見有 T/T(電匯)、L/C(信用證)、D/P(付款交單)等,而中小企業(yè)更多采用 T/T 預付款+尾款。
建議約定:
易踩坑:
客戶付款后不給付款憑證,發(fā)貨風險高
客戶付款賬戶與公司抬頭不一致,有洗錢風險
實操建議:
使用像萬里匯這樣的全球收款賬戶,自動到賬提醒、對賬清晰,避免客戶“匯錯款”、“說匯了其實沒匯”。
三、交貨時間:時間點 vs 時間段,寫清楚才能避免爭議
交貨時間是客戶最敏感的點之一,但也是產(chǎn)生爭議最多的條款。
建議寫清楚:
易踩坑:
“交貨時間以實際為準”是無效條款
忽略節(jié)假日影響導致遲交貨違約
四、違約責任:不給錢、延遲發(fā)貨怎么辦?
合同不是只寫順利完成的情況,更重要是出現(xiàn)問題如何處理。
建議加入:
逾期付款的違約金(日利率0.05%~0.1%)
逾期交貨的賠償責任(是否按訂單金額比例承擔)
拒收、取消訂單、貨物損壞等情況的處理流程
易踩坑:
五、仲裁地 & 適用法律:發(fā)生糾紛,到哪兒說理?
這條通常容易被忽視,但一旦出現(xiàn)跨國糾紛,就能決定“你是否有機會維權”。
建議優(yōu)先考慮:
易踩坑:
默認使用買方國家法律,語言、制度都吃虧
未注明仲裁方式,導致后續(xù)無據(jù)可依
六、幣種:美元還是歐元?人民幣收款能退稅嗎?
幣種不僅關系到賬金額,還涉及退稅、匯率損失、結匯便利性。
建議明確:
合同金額幣種 = 實際收款幣種(建議使用 USD、EUR、GBP 等主流幣種)
如果使用 RMB 或本地幣種,需說明是否含稅、是否包含匯兌費用
如果接受多幣種支付,應標明可選幣種范圍與優(yōu)先級
易踩坑:
實操建議:
使用萬里匯收款結匯,陽光合規(guī)7×24小時均可結匯秒到;不受單筆單日限額限制;收款結匯后可正常退稅
一份規(guī)范的外貿(mào)合同不是讓你“去較勁”,而是讓你的每一筆交易都更安心。哪怕訂單金額不大,把條款寫清楚、路徑定明確,遠比出了問題后翻聊天記錄找責任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