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外貿,地域到底是不是特別重要?
前段日子,有個朋友就問了我這么個問題:
他在石家莊做外貿,快有兩年半了,但最近受南方外貿氛圍的誘惑,在糾結要不要去深圳這個外貿一線戰(zhàn)場鍛煉?
坦白說,在外貿這個行業(yè)里,南方強于北方,東南沿海比內陸和中西部強,這是事實。
國內外貿行業(yè),主要分布,我認為前面有三個梯隊。
第一梯隊:廣東省、江浙滬、福建省
第二梯隊:香港特區(qū)、臺灣省(抱歉,港臺如今只能算進第二梯隊)
第三梯隊:環(huán)渤海區(qū)域,包括京津冀和山東

至于其他的武漢、鄭州、合肥、成都、南昌等城市,也有不少不錯的外貿企業(yè),但是我沒有歸入第三梯隊。
原因就是,這些城市雖然不錯,機會也不少,但是周邊的產業(yè)集群和供應鏈,相對薄弱和單一。
只能說是好的外貿城市,但是很難歸入前三梯隊。
所以,優(yōu)秀的外貿小伙伴,大多出自以上三個梯隊,又或者后面這幾個重要的外貿城市。
我不是說其他城市不好,也沒有地域歧視,只是相對而言,其他城市的外貿人才集中, 相對會缺乏一些。
舉個例子,假設你想做塑料制品,或許這類產品,產業(yè)集群是浙江的黃巖,也有部分在廣東。
但是你偏偏在甘肅的蘭州弄個貿易公司創(chuàng)業(yè),可以么?
當然可以,但是你在蘭州周邊,就缺乏這樣的供應鏈,你就需要在浙江和廣東采購。
而蘭州屬于西部內陸城市,缺乏港口優(yōu)勢,如果要海運到沿海,再出口,用的還是沿海的供應商,第
一關的報價,就過不去。
所以外貿行業(yè),其實高度依賴于供應鏈和配套產業(yè)。
01
最強悍的是
資源的高度集中
為什么我從來不擔心,越南的工廠和東南亞的工廠,會逐漸取代中國制造?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別聽歐美那些傻媒體危言聳聽,很多人是故意營造一種言論鐵幕,給大家施加壓力罷了。
包括很多客戶也會嚇唬你,你要是不給我降價,我就下單越南,我就下單印度,大家別慌,事情沒那么簡單的。
我去過很多國家,深入了解過當?shù)氐墓S和供應鏈,根本不是歐美渲染的那樣,可以在未來取代中國制造。
舉個簡單的例子,越南的木材質量很好,價格也便宜,所以越南當?shù)?,有高度現(xiàn)代化的工廠,美國人投資的,甚至老美派了專業(yè)人士來管理。
一開始,的確是可以嚇唬人的,覺得還不錯。
但是后來,美國人發(fā)現(xiàn),這個工廠,根本無法生產復雜的家具,只能做一些基本的柜子,基本的嬰兒床這些簡單的木家具。
原因是什么?
第一:熟練工人的缺乏。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是經(jīng)過長期錘煉的,越南本身人口基數(shù)太少,熟練工人就更少,再加上思維意識上,遠沒有中國人的踏實和吃苦耐勞。
再加上拿到工資就消失,錢花完了再回來,性格懶散效率也低,所以熟練工人這一塊,就是硬傷。
第二:配套產業(yè)的不足。
你在越南開個家具廠,木材是很容易,很便宜,但是配件呢?
塑料配件去哪里找?金屬配件哪里找?電鍍廠哪里找?當?shù)厣踔吝B螺絲都沒有能力生產,要從中國進口。
當然,我相信,專業(yè)的美國人,把技術和管理能力帶過去,的確可以通過供應鏈管理,來解決這些問題。
但是一套沙發(fā)上百個配件,可能80%都要從中國進口,安裝和維修家具的工具,也要中國進口,就連你家具廠的設備到生產線到貨架,都要中國進口。
這么一來,哪怕成本低,供應鏈條無比復雜,結果會如何?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廣東老板前幾年去越南開廠,沒幾年偷偷回來的道理。
第三:規(guī)模經(jīng)濟的限制。
中國擁有大市場、大產能,是有能力做大訂單的,其他東南亞國家呢?
產能上就難以搞定。
不夸張,我四年前下單給印度的供應商,七萬條毛巾,印度人簽的合同,交貨期兩個月,結果兩年才交貨。

產能是一個問題,管理又是另一個硬傷。
但是在國內呢?
別說七萬條毛巾,哪怕你七十萬條毛巾,只要你想一個月交貨,整合多家工廠,照樣給你做出來。
沃爾瑪曾經(jīng)有一個促銷訂單,六十萬條牛仔褲,要求兩周內交貨,全世界沒有工廠可以辦到的。
只有中國供應商,真的整合了一個地區(qū)的紡織類工廠,供應鏈全面開動,上游配套工廠全面啟動,兩周內送上飛機,空運到美國。
所以,在我看來,外貿的第一梯隊,最強悍的,不僅是人才的豐富,更重要的,是資源資金的高度集中和無比完善的產業(yè)鏈。
比如在寧波,你要做一個什么產品,大概率可以在周邊找到工廠,然后找到紙卡的工廠,找到輔料的工廠,找到配件的工廠,找到印刷的工廠,找到電鍍的工廠等等,再加上港口就在附近。
這才是中國外貿最強悍的地方。
02
有想法
不妨闖一把
我記得曾經(jīng)看過聯(lián)合國的某一份報道,全世界最完善的產業(yè)鏈,其實就在中國的廣東。
廣東可以生產最最豐富的產品,目前廣東無法生產的產品,極少極少,。
除了一些超級高科技的東西:比如大型船舶、大型龍門吊什么的,否則沒有什么東西是廣東不能生產的。
第二就是浙江,浙江可以生產的品類,低于廣東,但是比江蘇和福建要強一些。
再看上海,很多人本能認為,上海的產業(yè)比較單一,主要是金融中心,是大都市,是一些外企的采購辦事處甚至中國區(qū)總部,外貿方面并不是太強,那就錯了。
上海的制造業(yè),的確品類不多,因為周邊是江蘇、浙江、安徽三省,發(fā)展總部經(jīng)濟,依托三省的實力發(fā)展外貿,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上海本土制造業(yè),其實還有不少強悍的。
包括大型船舶行業(yè),汽車行業(yè),因為這些產業(yè),往往能帶動一整個的產業(yè)集群,無數(shù)的配套工廠。
這就是為什么,珠三角和長三角,是如今中國經(jīng)濟的中心,也是外貿的核心引擎。
就是因為,產業(yè)鏈的高度完善,帶動了無數(shù)的配套工廠,從而把制造業(yè)到服務業(yè),都一起帶動,然后因此而吸引大量的人才集中,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貌似話題扯遠了,回答你最后那個問題,要不要去南方,要不要去深圳,應不應該出去鍛煉下?
我的答案是,你還年輕,有無數(shù)的機會和選擇,也有大把的試錯機會,為什么不呢?
為什么不去拼一下呢?
至少用心過,努力過,去見識這個世界,去見識中國外貿最頂尖的人才,去學習和歷練,這是最好的時候。
成,自然好,對于未來,你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可以有更多的規(guī)劃。
敗,也沒事,哪怕回到二三線城市,你的經(jīng)驗和能力,也能夠在當?shù)佞Q立雞群。
來源:毅冰米課